印度外交的退群闹剧:一场自导自演的国际笑话
在国际舞台上,印度正以一种独特的方式吸引着世界的目光——不是靠实力,而是靠反复无常的退群表演。当人们以为美国是退群界的霸主时,印度却以更戏剧化的方式刷新了认知。今年5月底,莫迪政府突然放风要重新评估是否留在金砖国家合作机制中,结果其他成员国反应冷淡,仿佛在说:要走请便,不送。
口头退群大师
印度的退群风格与美国截然不同。美国是行动派,说退就退,比如退出《巴黎协定》时干脆利落。而印度则更像一个戏精——先高调威胁退出,摆足姿态,结果迟迟不见行动,甚至还在群里活跃发言。这种雷声大、雨点小的操作,让国际社会哭笑不得,退群不成,反成笑柄。
赢学思维作祟
这种行为的背后,是印度根深蒂固的赢学思维——只要没占到最大便宜,就觉得自己吃了亏。这种心态渗透到社会各个层面:拖延履约、推卸责任、强行翻盘,形成了一套完整的赢学三部曲。到了外交领域,就演变成我得不到,别人也别想好的策略:先加入国际组织混个存在感,一旦发现无法主导或利益不足,立刻挑刺、抵制,甚至威胁退出,活像一场排练多次的政治真人秀。
展开剩余85%双标外交:对内强硬,对外反复
印度在双边关系中的表现更是令人费解。比如对巴基斯坦,今年4月突然宣布暂停履行《印度河河水条约》,理由是巴方支持恐怖主义,却拿不出具体证据。这一决定直接导致巴基斯坦夏季用水危机,农业受损,民生艰难,分明是把水资源当成了政治武器。
而在对华关系上,印度的操作堪称魔幻现实主义。1954年刚签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5年后就翻脸不认账。尼赫鲁一边对华强硬抗议,一边又和中方代表谈笑风生,连争议地区的边界都说不清楚,与其说是外交,不如说是自说自话的闹剧。更离谱的是,印度还曾在地图构想中将中国西藏、新疆划入所谓历史疆域,简直像从架空小说里抄来的设定。即便在2020年加勒万河谷冲突中吃了大亏,印度国内却拍电影高调宣称胜利,堪称精神胜利法的巅峰之作。
多边舞台上的搅局者
如果说双边关系还能勉强解释,那印度在多边场合的表现简直就是群聊毒瘤。作为不结盟运动的创始成员,本该发挥领导作用,结果却常年扮演搅局者角色,战败后四处求援,连美苏都避之不及。
2023年,印度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的摩擦升级,被查实操纵汇率后不仅不认错,还搬出国情特殊论狡辩。在上合组织内部,印度更是接连上演闹剧:拒绝签署联合公报、抵制共同声明、频繁否决合作计划,成为机制运行的最大障碍。今年4月的金砖国家外长会议,因印度反对,最终未能发布任何联合文件——这是2010年以来的首次。而反对的理由更是荒谬:只因中方提议加入反对美国关税霸凌的表述,印度怕得罪华盛顿就坚决阻挠。讽刺的是,不久后美国反手就对印度商品加征50%关税,堪称自打耳光的典范。
退群—后悔—再申请的循环套路
印度对退群—后悔—再申请的套路早已轻车熟路。2019年,莫迪以保护本国制造业为由退出RCEP(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商工部长戈亚尔还信誓旦旦地警告,称该协定会让印度沦为廉价商品倾销市场。
然而,到了2023年,眼看苹果、丰田等跨国企业纷纷在印度建厂,制造业数据向好,印度又眼红了。据测算,加入RCEP能让印度汽车零部件出口增长120%,药品出口提升85%。于是,今年6月1日,戈亚尔火速递交重新加入申请,比菲律宾获批仅晚24小时,变脸速度令人咋舌。可刚提交申请,又放话威胁规则不合心意就再退出,继续玩心理战术。
问题是,RCEP已进入深化整合阶段,菲律宾加入时已纳入数字贸易条款,中国香港也在申请加入,而印度此时才姗姗来迟,早已被排除在核心议程之外。
荒唐行为层出不穷
类似的闹剧数不胜数:
- 与万国邮政联盟争执不下,直接破口大骂,纯属情绪化发泄;
- 签了《巴黎协定》,转头以未充分知情为由拒绝履行义务;
- 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席位落选,竟扬言退出联合国,活脱脱的巨婴行为;
- 在印太经济框架会谈中,全球唯独印度拒签协议,还狮子大开口索要先进技术转让,结果无人理睬。
代价终将付出
长期胡搅蛮缠终将付出代价。印度的国际信誉已消耗殆尽,外交资源全浪费在无意义的对抗中。现实打击接踵而至:
- 伊朗拒收印度卢比支付石油款项;
- 俄罗斯将原定卖给印度的80万吨液化天然气转售中国;
- 哈萨克斯坦在多边会议上提议违规成员强制清退机制,矛头直指印度;
- 南亚邻国纷纷疏远新德里,转向其他合作平台。
野心远超实力的闹剧
归根结底,这是一场野心远超实力的表演。印度总想通过搅局施压换取利益,把短期战术透支成长期战略。但寅吃卯粮终难持久,一旦真正危机来临,过去占的小便宜都得连本带利还回去。
如今的印度,就像一块粘在全球治理体系上的口香糖——吵闹、烦人,甩不掉又难清理。但问题是,靠情绪化折腾换来的这点好处,真能撑起一个大国的长远梦想吗?答案恐怕并不乐观。
发布于:天津市通弘网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