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绘画创作的漫漫旅途中,我专注于树根系列作品的创作,这一过程不仅是艺术表达的探索,更是对文化内涵与绘画理念的深度挖掘。在这个系列中,我主要从两个关键方面进行构思与创作,每一方面都蕴含着独特的意义与价值。
一、寻根:文化认同与民族凝聚
中国文化,源远流长,其核心是对祖先的崇拜,这一传统深深扎根于中华民族的精神血脉之中。从古代的祭祀仪式到家族传承的族谱家训,祖先文化贯穿了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它是我们民族的根基,承载着历史的记忆、智慧与人文精神。
在当今时代,文化认同的重要性愈发凸显。香港、台湾等地出现的问题,本质上是民族认同和文化认同的危机。就像台湾部分年轻人因课纲问题,长期去中国化对青年人的洗脑,对自己的身份产生迷茫,不认自己是中国人,这与我们传承千年的儒家孝道文化背道而驰。儒家文化强调传承,从家族的传承到民族文化的延续,孝道不仅是对长辈的尊敬,更是对文化根源的坚守。
我的树根绘画作品,正是对这种文化寻根的一种艺术回应。每一条蜿蜒曲折的树根,都象征着我们的祖先走过的漫长道路,它们深深扎入历史的土壤,汲取着文化的养分。通过描绘树根,我试图提醒人们,无论时代如何变迁,都不能忘记自己的根。我们的祖先留下了灿烂的文化遗产,这些都是我们民族的瑰宝,是凝聚民族力量的源泉。只有当每个人都深刻认识到自己从何处来,认同自己的文化身份,才能真正实现民族的团结与强大。才能真正实现民族自信,使经济、文化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展开剩余86%从更宏观的角度看,文化认同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当我们在全球化的经济浪潮中前行时,文化认同是我们保持独特性的关键。我们不能被外来文化的冲击所淹没,而应该坚定地守护自己的文化根脉,让优秀的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只有这样,中华复兴,民族崛起才能实现,才能凸显中华文化自信的底气。
二、符号与想象:绘画的创新表达
在绘画技巧与表现形式上,我将树根作为一种独特的符号进行艺术创作,并巧妙地融入一些农耕人物作为点缀。这些人物形态各异,有锄草的、播种的、挑水的、牵牛的、骑自行车的、推独轮车的……他们代表着最质朴的生活场景,是农耕文明的生动写照。
但与传统绘画不同的是,我刻意忽略了通常会出现的山水、道路等生活元素。画面中,只有简洁的树根符号和灵动的点缀人物,这种简洁的构成方式,为观者提供了广阔的想象空间。绘画,不应是对现实的简单复制,而应是对现实的提炼与升华。通过省略具体的背景元素,引导观者将注意力聚焦在树根与人物上,让他们的想象力在这片简洁的画面中自由自在驰骋。
这种表现手法,体现了我对绘画本质的理解。绘画是一种语言,它可以传达情感、思想和观念。过于具体的描绘可能会限制观者的思维,而简洁的符号和元素则能激发他们内心深处的感受和联想。每个人在观看我的树根系列作品时,都可能根据自己的生活经历和文化背景,解读出不同的故事和意义。这正是艺术的魅力所在,它没有标准答案,只有无尽的可能性和无尽的想象。
在艺术创作的道路上,我将继续探索根脉与想象的边界,用我的画笔,在文化传承与创新表达之间找到维妙的平衡,创作出更多有深度、有内涵的绘画作品,回馈生我养我的极具温度的这片大地。
附:乔国强国画作品(根系列)
村趣
担儿悠悠
赶鹅
根深方叶茂
观棋不语
规划新村
老树
空山生润
牧家田园
群驴图
山高路曲
熟悉的乡路
田间
望尽驰骋路
象根
小憩
心在山外
雁南飞
远声习习
运草
种豆
壮如山
作者简介
乔国强: 中国民主同盟盟员、中华诗词学会会员、中国楹联学会会员、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郑州市书协刻字硬笔委员会主任、河南美术家协会会员、河南省作家协会会员。民盟中央美术院河南分院理事、河南省鸿儒书画院副院长、郑州溱洧书画院副院长。曾出版《中国当代书画家作品丛集》《刻骨铭心·乔国强刻字集》《画余闲好•乔国强诗画集》《画语诗心•乔国强诗集》《走近吴燃•吴燃绘画艺术文集》《契合丹青》(合作)《陈天然绘画艺术研究》《绘画与中华文化》等著作。曾在《花溪》《文艺生活》《美术文献》《新玉文艺》《文学天地》《中州建设》以及《大河报》《书法导报》等报刊杂志发表论文和评论文章百余篇。书法和绘画在中国书法家协会和中国美术家协会等单位所组织的比赛中多次入展或获奖。作品和著作被人民大会堂、中国国家图书馆、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图书馆、浙江师范大学、河南省工程学院、吉林省图书馆、浙江省图书馆、集美大学图书馆等单位收藏。
发布于:河南省通弘网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